很多中国家长愿意为了孩子高考慷慨解囊,以至于学区房被炒到天价。原因有两点:

1、高考是当前中国最公平的选拔制度,没有之一。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公,都没有高考公平,更不用说找工作。

2、孩子是家长的软肋。对家长来说,自己这一代人可能吃了不少苦头,所以希望下一代人能过得好点,再穷不能穷教育。

高考报志愿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本身。成功的志愿填报,相当于高考多考 50 分;失败的志愿填报,相当于高考少考 50 分。双非热门专业的待遇超过中九冷门专业,这在现实中被无数次证明过。像文史哲和传统工科,恐怕只有清北能凭借选调生渠道抹平就业劣势。

决定高考报志愿好坏最重要的因素,是专业的选择。80 年代以来,中国热门行业以极快的速度发生变动,当下的热门专业,可能隔几年之后就会变成冷门专业。专业一旦选不好,就容易变成高进低出。

事实上,高考报志愿,实际上赌的不是当下的热门行业,而是十年后的热门行业。随着竞争日益激烈,读研几乎成为标配,大学四年 + 研究生三年,意味着从高中毕业到找工作需要七年的时间。不仅如此,刚毕业的前三年工资通常不高,需要 3-5 年事业才能步入正轨。因此从高考到立业,需要十年的时间。这跟炒股有点类似,只不过炒股赌输了可以重来,专业选错了,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代价才能弥补。正所谓 “经济有周期,人无再少年”。

然而选专业如果随大流,往往会导致高进低出的后果。因为当下的热门专业,十年后往往早已凉透。比如 2010 年火爆的土木、建筑,到了 2020 年沦为天坑专业。

另一方面,每个专业的就业巅峰期截然不同。

80 年代:部委院校

80 年代大学生就业主要靠分配:

80 年代最火的是部委院校。那个时期大学还包分配,部委院校往往能分到好岗位。

比如财政部隶属的上财、东财、央财,毕业生有一定概率分到财税单位。

司法部隶属的中国政法、西南政法、华东政法,很多毕业生被分配到政法口工作,在升迁上有较大优势。

外交部直属的外交学院一度成为外交官的摇篮,团中央直属的中青政则培养了大量优秀青年干部。

值得一提的是央行直属的五道口金融学院,80 年代该校很多学生刚毕业就被推向领导岗位,直接参与我国资本市场改革,起点比同龄人高了一大截。

部委院校的火爆,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。随着 90 年代大学开始不包分配,部委院校的分数线也逐渐回落,那些 80 年代末高分考入的学生,大多只能硬着头皮去人才市场找工作。

90 年代:外语外贸

90 年代是外贸行业的黄金时期:

90 年代最火的是外语和外贸专业。1992 年我国加快市场化改革,以来料加工为代表的外贸行业突飞猛进,外语和外贸方面的人才变得极度紧缺。2001 年,中国又加入了 WTO,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。1992 年 —2007 年,中国外贸以两位数的增速飙升,使外语和外贸专业获得了十多年的红利期。

90 年代外资大举涌入中国:

外语和外贸专业之所以受捧,主要是外企带来的高溢价。与内资不同,外资在薪资待遇上与国际接轨。二十多年前,中国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,这使外企待遇有极大竞争力。90 年代末,宝洁、四大、联合利华等外企给应届生开出的月薪高达 5000 元,是普通工人的十几倍,与国企高管相当。同一时期上海的房价 2000 元 / 平,如果在外企工作的话,全款买房是件很轻松的事情。

虽然 90 年代外企风光无限,但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升,外企薪资的竞争力也日益下滑。另一方面,2008 年后,随着全球化逐渐退潮,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,外语和外贸专业日益饱和,失去了往日的光泽。

00 年代:地矿通

2001 年,中国加入 WTO,人类迎来 “全球化 2.0” 时代。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,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刷新历史记录,煤炭、铁矿、有色、原油等大宗商品迎来超级牛市。以油价为例,1999 年国际油价仅 10 美元 / 桶,到了 2008 年竟然攀升至 147 美元 / 桶。凡是跟矿产沾边的行业,在那个时期基本都是暴利。

山西的煤老板一度被视为 “土豪” 的象征:

在国内,山西、内蒙等资源型省份诞生了一大批富豪,很多选对赛道的人一夜暴富。地质和采矿类专业迎来黄金期,由于人才供不应求,很多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被企业提前招聘。在 00 年代,中石油和中石化被视为性价比之王,拥有丰厚的年终奖,其热门程度超过了后来的大厂。

同一时期通信专业也迎来红利期。在 90 年代末,很多人还在使用公共电话亭和 BP 机通讯,效率非常低下。从 2000 年开始,我国通信行业进入大发展时代。首先推向市场的是 “小灵通”,不仅可以打电话,还能发短信,在当时来看简直是高科技产品。再到后来,很多家庭都安装了宽带,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。到了 00 年代后期,我国正式进入 “3G” 时代,移动互联成为现实。

在通信大爆发的背景下,以北邮为代表的 “两电一邮” 受到追捧。然而到了 2010 年以后,随着我国通信发展逐渐饱和,这类院校的收分逐渐回落。与之类似的是地矿专业,2011 年以后,伴随产能过剩压力,地矿专业面临就业难问题。

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学专业。2000 年有个很流行的观点:“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”,在这个观点的鼓舞下,很多高分考生报考生物学专业。虽然踩在高点进,然而就业出路却不尽人意。生物专业可谓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。这个专业之所以被诟病,除了课业重、就业难之外,也是因为其不重视数理逻辑,想改行都没那么容易。

2009—2017 年:土建电金

2008 年,全球爆发金融危机,作为应对,美国祭出 “量化宽松” 政策,中国则颁布 “四万亿”,房地产和基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。

房地产的黄金时代:

2008 年,京沪房价 1.3 万 / 平;然而到了 2012 年,京沪房价已经站上 3 万 / 平,房地产成为最早与发达国家接轨的行业。在此背景下,土木、建筑迎来就业巅峰,毕业生基本不愁找工作,如果能进好一点的设计院,年收入可以达到三四十万。不仅如此,房地产销售也成为热门岗位,楼市旺季的时候一个月可以卖十多套房,有些销售靠卖房当上了业主。

在 “四万亿” 背景下,电力 / 电网行业跨越式发展,电气专业分数线节节攀升。特别是电网系统以央企为主,且待遇丰厚,被视为铁饭碗的象征,正常时期属于一个萝卜一个坑。然而 10 年代初期,伴随工程项目扩张,电力行业对应届生的需求量翻了几番,很多对口专业毕业生吃到了时代红利。

为拉动经济增长,08 年之后地方融资平台大举扩张,为规避监管限制,非标等金融资产在市场上大量流通,中国迎来金融自由化阶段。在大资管时代,信托成为最赚钱的业务之一,发几十个月奖金成为普遍现象,让很多员工实现了财务自由。2014 年,中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,沪港通和深港通相继问世,不仅创造了一波牛市,美元 PE/VC 也趁势扩张,成为很多互联网公司背后的金主。伴随地产扩张,银行在享受房贷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,还能吃到丰厚的净息差,躺着也能赚钱。在金融行业最辉煌的时代,财经专业异常火爆,清北金融的考研分数线经常能飙升至 400+,两财一贸的高考录取线也超过大部分 985 院校。

然而无论是土木、建筑、电气、金融,2017 年都是分水岭。一方面,国家推行 “房住不炒”,房价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,恒大等无序扩张的房企资金链遇到问题,对应届生的需求量明显下降。另一方面,2017 年底《资管新规》问世,且地方融资乱象得到整治。在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后,防风险成为政策主线,金融专业逐渐退潮

2014—2020 年:互联网

如果说土建电金是房地产周期带起来的,那么互联网产业就是科技革命和消费升级的共同产物。2014 年,阿里巴巴在美股上市,刷新全球 IPO 的纪录,马云一度成为风云人物。中国互联网产业之所以能崛起,离不开 14 亿人的广阔市场,很多海外商业模式复制过来就能用。伴随房地产繁荣,老百姓的预期收入大幅提升,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追求。

另一方面,2014 年我国推行 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 的政策,对互联网企业予以政策扶持。伴随 4G 时代来临,先是 BATJ 横空问世,随后 TMD 等大厂也相继崛起。为争夺人才,大厂给校招生设置丰厚的报酬,甚至靠期权等方式来吸引技术大牛。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,互联网就发展为中国支柱产业之一。

由于信息闭塞,很多考生和家长未能抓住计算机专业的时代红利。2015 年的时候,计算机就已经脱离红牌,成为就业最好的专业之一;然而到了 2017 年,有些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依然要靠调剂才能招满学生。直到 2019 年,计算机才成为高考收分最高的专业之一,其分数曲线严重落后就业市场现状。正所谓 “信息决定选择,选择决定命运”。

互联网的黄金时期结束于 2020 年,一方面是渗透率饱和,另一方面政策开始限制平台无序扩张,大厂进入存量竞争时代。按照以往经验,2018 年之后报考计算机的学子可能会赶上就业寒冬,然而从 2023 年开始,美国爆发人工智能革命,一方面催生了 CS 岗位需求,另一方面改变了政策对大厂的看法,对互联网行业的整顿告一段落。在人工智能革命的催化下,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虽然很难媲美十年前,但也好于其它大部分专业。

2018—2021 年:思政

2018 年,教育部决定把马克思理论学科列入 “国家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”,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师 “后备力量” 建设。自此之后,各高校马院大举扩招,对思政专业教师的需求量翻了几番。通常来说,应届生想留高校任教至少需要博士学历,但由于供不应求,2018—2021 年马原和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仅需硕士学历就有机会留高校任教,其门槛远低于其它大部分专业。在博士层面,思政专业也比同档次土博有更高几率去重点大学任教。高校教师可以算是性价比最高的就业岗位之一了,地位高人脉广,还有寒暑假。不过这几年青教的竞争也变得激烈,有些学校出现非升即走现象。

另一方面,2018 年起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,都积极响应时代号召,加强党建工作,对思政专业的应届生产生很大需求。不仅如此,思政专业在考公领域也有优势,可谓就业万金油。

思政专业的火爆吸引很多人报考,作为文科专业,其跨考门槛不高,导致很多冷门专业学子涌入这个赛道。作为对比,法律、临床等专业要求本硕一直,存在天然的壁垒,降低了被跨考生抢饭碗的概率。从 2022 年开始,随着马院扩招告一段落,思政专业逐渐失去性价比,但在文科里面仍算不错选择。

2020—2022 年:电动车产业链

近五年来,电动车应该是中国搞得最成功的产业之一。在此之前,汽车产业曾是中国短板,燃油车领域要么是进口车,要么是合资车,利润大头被外国厂商赚走。然而由于抓住锂电池这个核心矛盾,国产电动车快速崛起,中国取代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。

电动车的产业链很长,创造了几百万个高薪岗位。何曾几时 “生化环材” 被视为冷门专业象征,但随着锂电池行业发展,叠加光伏、风电等新能源行业的需求,材料专业成功脱坑,成为热门专业之一,应届生起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由于各路资金涌入电动车赛道,车企为争夺市场陷入 “烧钱大战”,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攀升,汽车专业应届生成为就业市场 “香饽饽”,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。

然而从 2023 年开始,一方面国产电动车渗透率增速放缓,另一方面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实施进口限制,海内外市场均呈现遇冷收缩状态。电动车行业从 “蓝海” 变成 “红海”,比亚迪等车企的校招门槛明显提升,有些岗位只接受 “双 211 学历”,即本科和硕士都必须就读于 211 及以上的大学。

中国电动车行业仅用三年就走完西方三十年的道路:

与思政专业类似,电动车专业链的红利期仅持续了三年。如果说中国的土木行业仅用十年的时间就走完西方上百年的历程,那国产电动车仅用三年的时间就走完西方三十年的历程,这意味着电动车相关专业的红利期比土木专业更短。上一辈的土木人,把该干的工程都干得差不多了,所以这代土木人没太多活需要干。对于不同专业的打工人来说,对代际矛盾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。

2023—2025 年: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

2022 年底,能够用于对话的 ChatGPT 横空问世,瞬间火爆全球,人类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革命。如果说电动车的约束条件是锂矿,那人工智能的约束条件则是高性能 GPU,算力是决定 AI 瓶颈的关键。在此背景下,英伟达的股价犹如 2020 年的特斯拉一样节节攀升,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翻了十倍。就连国内做芯片的寒武纪,股价也迎来暴涨。

如果说人工智能是金矿,那图形芯片公司就是卖铲子的。在 AI 革命下,微电子专业迎来就业黄金期,市场对技术人才可谓求贤若渴。曾遭受反垄断的大厂也重新活跃起来,对算法岗的需求触底反弹。各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专业,跟十年前不同,这次高考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快了很多,这类专业收分水涨船高。在人工智能革命下,机器人也成为热门领域,受到政策重点扶持。

另一方面,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,对大部分行业来说,这几年企业在财务上趋于保守,更倾向社招而非校招,后者虽然更忠诚,但培养成本较高。这导致很多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,被迫转向考研 / 考公等赛道。对考研来说,随着高校扩招,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如往昔,如果仅是为了推迟就业,考研要面临的不确定性反而更多,毕竟谁也没办法笃定两三年后全球经济形势更好。对考公来说,随着土地出让金下降,一些地方开始过 “紧日子”,在报考人数持续攀升的背景下,考公的性价比逐渐下降。

这也让人感慨,十年前就业市场较为活跃,很多本科生想早点踏入社会赚钱,考研和考公并不是主流趋势。往往是对本科院校不满意的人才想考研,追求稳定的人才想考公。事后来看当时考研和考公的人反而踩对赛道,一方面赶上了报录比较低的窗口期,另一方面那会研究生的认可度较高,且应届生考公的优势更大。

过去几年出海曾是不错的赛道,特别是东南亚、中东、非洲等新兴经济体。为达成 “2030 愿景计划”,前几年沙特大兴土木,投资几千亿美元用于发展基建,这给中国的土木、建筑专业带来很大机遇。如果留在国内,土木工程师的年薪可能二十万左右;如果去沙特,土木工程师的年薪大概十万左右,但拿的是美元。

特朗普上台后,如果 “对等关税” 全部落地,出海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。毕竟美国希望以关税和安全保障为筹码,促成盟友和中国脱钩,这导致东南亚、日韩、欧洲、中东等经济体面临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问题。

热门专业变迁:

80 年代 部委院校
90 年代 外语、外贸
00 年代 地质、矿产、通信
10 年代初 土木、建筑、金融、电气
10 年代末 计算机、思政
20 年代初 硬科技

展望未来,在选专业的时候要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内变化,不能盲目跟风。因为今天的热门专业,十年后可能沦为冷门专业。在中美脱钩、去地产化、人口老龄化等背景下,一些传统行业风光不再,但一些新的机会也在酝酿。对高中生来说,要展望十年后的行业前景;对本科生来说,要考虑五年后的经济环境。放平心态,顺势而为。